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 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丰富内涵及时代价值

    梁大伟;李梦真;贾永刚;

    文艺工作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国家兴旺发达,事关民族复兴伟业。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涉及坚持党对文艺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文艺要与时代同频共振,坚持文艺要创作生产出精品力作,坚持文艺用明德引领风尚,坚持文艺要把目光投向世界等诸多方面,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新时代中国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为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提供了中国方案。

    2025年01期 v.37;No.186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9K]
    [下载次数:10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 ]

政治·哲学·文化研究

  • 宋代士大夫主流精神探微——清廉爱民:“铁面御史”赵抃的另一面

    王瑞来;

    对于北宋名臣赵抃生平的关注,历来主要集中在对其“铁面御史”的事迹津津乐道,这固然是赵抃仕途中极为彰显光彩的一面。然而,“铁面御史”的光环也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对赵抃其他方面作为的关注,使评价失衡。平心而论,赵抃担任御史和谏官的时间相当短暂,在仕途生涯中主要是担任地方官职。让赵抃成为一代名臣的,应当主要是担任地方官的事迹。因此,有必要通过研究赵抃个人修身齐家和爱民善政的作为,将其作为士大夫政治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个典型,以具体事例来滴水映日,展现宋代士大夫的主流精神。

    2025年01期 v.37;No.186 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7K]
    [下载次数:4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论范仲淹的治军之道与统兵实践

    魏福明;

    在北宋“崇文抑武”的国策下,“文臣统兵”的军事体制得以形成。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文臣,他本着以天下为己任的儒者情怀,在国家危难之际毅然投身军旅,与韩琦等人共同领导了西北军民抗击西夏入侵的战争。在宋夏战争期间,范仲淹在继承传统优秀治军思想和对北宋军事弊政进行反思的基础上,结合指挥抗击西夏的战争实践,形成了积极防御的战略和战术,落实了慎战主和的战争理念和颇具人文主义色彩的治军之道。经过艰苦的军事斗争,范仲淹以其治军之道和统兵实践为依据,最终迫使元昊称臣议和,成功保家卫国。

    2025年01期 v.37;No.186 23-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2K]
    [下载次数:2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 “和合”文化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

    冯合国;陈昕;

    异于西式现代化的“我-他”对立的异质性文化理念,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中国传统的“和合”思想。这种思想具体体现为:政通人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动力,富平均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坚守,和顺于自然之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法则,“以和为贵”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外交方略。中国式现代化对“和合”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不仅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社会,也大大消解了西式现代化与西方传统文化割裂的弊端,并为后发追赶型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方案。

    2025年01期 v.37;No.186 33-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9K]
    [下载次数:9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古今中西之争视域下“第二个结合”的价值意蕴和现实启示

    肖弘祥;欧健;

    古今中西之争的范式伴随着中国近代史而形成,破解古今中西文化之争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使命。在古今中西文化之争视域下坚持“第二个结合”,有助于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高度契合性,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巩固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从自觉走向自主,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启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秉持自信自立的精神、守正创新的原则和胸怀天下的气度。

    2025年01期 v.37;No.186 44-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3K]
    [下载次数:8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区域发展研究

  • 数字经济发展下就业极化的驱动因素、组态路径与效应

    周鹏飞;李贤凤;沈洋;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劳动力就业极化的影响因素多样。基于2010—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和建立固定效应模型,探究就业极化的驱动因素、驱动路径以及驱动效应的问题。研究结果显示:经济、社会、教育环境通过相互联动和匹配的方式对就业极化产生影响,数字—社会环境驱动型、数字—教育环境驱动型、数字—经济环境驱动型与其他因素驱动型四条劳动力就业极化路径,相比于单个净要素影响之和,组态路径对就业极化影响作用更大。该结果为数字经济对就业极化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线索,为制定相应的政策提供了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2025年01期 v.37;No.186 5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4K]
    [下载次数:8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行政效能导向的数字法治政府建设:内涵、逻辑与进路

    陈清瑞;田勇军;

    行政效能是政府治理能力高低的检验向度,应以此为导向建设数字法治政府。通过系统梳理行政效能内涵演进,并以效率、效果和适应性“三要素”重构其在数字法治政府中的内涵,可以夯实理论之基。立足行政效能导向,能够充分保障数字法治政府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防范数字化风险,增强行政行为合理性,实现构建数字法治政府建设新范式的逻辑自洽。沿着决策、执行与监督三个行政行为的主要阶段,行政效能导向也可以相应地划分为决策效能导向、执行效能导向和监督效能导向,即以数字技术驱动科学精准决策,优化行政程序推进高效行政,以及构建技术与法治协同的监督体系作为具体展开的实践进路,以期提升数字法治政府建设的实践质效,推动政府治理现代化。

    2025年01期 v.37;No.186 6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9K]
    [下载次数:4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教育·教学研究

  • 高校教师数字素养强化:出场逻辑、着力指向与现实遵循

    程奎;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提升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是培养数字化智慧化人才,推进教育数字化智能化,实现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关键与支撑。鉴于数字技术发展、国家政策指引和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现状,高校教师需要坚持从生成到结合再到终身,建构践行适合智能时代的数字理念意识;注重数字赋能迭代,培育内在促进教学科研的智能应用能力;主张由工具理性转向人本理性,培养投身数字教育的职业伦理操守。实践中需要以构建科学评价激励体系筑牢教师数字理念意识,实施全生命周期培训体系增强教师智能应用能力,实行多资源保障体系深度强化教师职业伦理操守,作为提升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现实遵循。

    2025年01期 v.37;No.186 8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0K]
    [下载次数:15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正念与外语焦虑关系的实证研究

    李慧芬;吴得卿;

    焦虑是影响语言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而心理调节能有效降低焦虑状态。正念作为一种心理调节方式,其在外语学习相关焦虑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为了探讨正念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外语焦虑的影响,特别是在沟通焦虑、学业焦虑和课堂焦虑3个维度上的影响,采用正念注意觉知量表(MAAS)和外语课堂焦虑量表(FLCAS)对301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进行了测量,并使用SPSS 27.0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正念与外语焦虑及其3个维度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多重回归分析进一步表明:正念显著预测外语焦虑,可以解释外语焦虑13%的变异,且对学业焦虑的影响最为显著。这表明提升大学生的正念水平可能对缓解外语焦虑具有一定的积极效果,但实际效果仍需进一步研究验证,这些发现为语言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启示。

    2025年01期 v.37;No.186 91-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2K]
    [下载次数:5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书评·文学评论

  • 跨学科、本土意识与实践观念——《马克思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方法论启示

    阳娟;赖全;

    《马克思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一书,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等的高等教育理论进行系统研究,揭示出马克思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的深刻内涵,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提供了很多可资借鉴的方法论启示。在高等教育理论研究面临挑战的当下,尤其需要借鉴书中所采用的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吸收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学、哲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同时培养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本土意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理论体系;在实践中汲取智慧,并将理论研究的成果与实践结合,知行合一,推动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共同进步。

    2025年01期 v.37;No.186 103-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9K]
    [下载次数:2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由东坡而海南——陈才智先生《走进如海的苏东坡世界》与走进苏东坡的海南世界

    李公羽;

    新近面世的《三苏学刊》,以头题位置刊登了陈才智先生文稿《自江而海,从家到国——走进如海的苏东坡世界》。文中特别论述了苏轼晚年贬谪海南三年成就的历史功业,阐释了苏轼的海南意义,并且明确指出:苏轼在海南,最终成就的是其人格功业,即对中国文人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东坡范式。才智先生在文章中系统梳理、阐述了苏学研究范围的七个方面,为当前和今后苏学研究厘清了研究任务和方向。他从全国苏轼研究的视野划分地方区域研究队伍的人员结构,创造性地归纳为三个领域:地缘、血缘与业缘。在他自己不断奔赴各东坡遗址遗迹地田野调查的实践中,充分重视并鼓励各地各方面研究者,注重实地考察在苏轼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发挥多方面积极性,“同渡苏海,共铸苏学新篇章”。

    2025年01期 v.37;No.186 111-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2K]
    [下载次数:2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25年重点选题方向

    <正>教育·教学研究1.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学理化阐释研究2.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理论实践与教育强国研究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道路和制度研究4.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与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研究5.中国特色教育学的学科、学术、话语三大体系建设研究6.中国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与学术话语权提升研究7.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研究8.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与高校分类管理、评价研究9.高等教育学科交叉(交叉学科)融合创新研究10.高等教育强国与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研究11.高等教育国际化与高等教育全球治理研究12.高等教育布局与学科设置调整机制研究

    2025年01期 v.37;No.186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4K]
    [下载次数:6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征稿简约

    <正>《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双月刊)创刊于1985年,国内统一刊号:CN52-5032/(G4,国际连续出版物刊号:ISSN 1671-055X,是六盘水师范学院主管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人文社科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国家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超星“域出版”.长江文库等全文收录。主要栏目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区域发展研究、语言·文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政治·哲学·文化研究、教育-教学研究、自然科学研究等。热忱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惠赐佳作。一、投稿要求1.

    2025年01期 v.37;No.186 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3K]
    [下载次数:3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下载本期数据